〈師說〉
1. 唐代從師問學的風氣為何?
2.
(1)韓愈分別舉了哪些人與士大夫之族之不從師問學相對比?
(2)韓愈所謂可以為師的對象又為何?
3. 小學而大遺的小與大分別何指?
在唐代的制度之下,士子們多恥學於師,獨韓愈甘犯笑侮,獨冒天下之大
不韙,勸人從師問學。正所謂「知者不惑,勇者不懼。」一旦自反而縮,便應
當仁不讓、義無反顧,即使知其不可,也應為之。而李蟠亦是勇於問學之人,
是以韓愈作此序贈之。此即所謂「師說」,說者,論辯也。在從師問學之事上,
頗有孟子「予豈好辯哉」之氣魄與自詡。
韓愈高揭「道之所存,師之所存。」之大纛,並例舉「古之聖人亦學於師
」、「巫醫樂詩百工之人不恥相師」,對比士大夫之族礙於身分階級,而恥學
於師,只肯為其子「擇師而教之」。正所謂「聞道有先後,術業有專攻」,而
師者,鄭是傳道、受業、解惑也。故而,可為師者,應是超越身分階級與年齡
輩分之界線。無怪乎蘇軾讚揚韓愈:「匹夫而為百世師,一言而為天下法。」
孔子嘗言:「入則孝,出則悌。謹而信,汎愛眾,而親仁。行有餘力,則以
學文。」孔子認為在學習歷程中,親身的實踐,應先於書本上的字字句句。然
士大夫之族,除句讀之學,其餘皆恥學於師,實有「買櫝還珠」之謬。朱熹詩
云:「好鳥枝頭亦朋友,落花水面皆文章。」其實除卻文章以外,山水亦是地
上之文章;而《紅樓夢》詩則云:「世世洞明皆學問,人情練達皆文章。」相
對於句讀小學,斯乃謂「道之所存,師之所存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