〈桃花源記〉
1. 文中通往桃花源的山洞有何種象徵意涵?
2. 漁人與劉子驥找不著桃花源的原因分別為何?
3. 試分就經濟、政治與社會,簡述桃源的面貌?
魏晉戰爭頻仍,人命朝不保夕,陶淵明身處如此混沌之世,消磨了年少猛志
,不為五斗米折腰,但使願無違。陶淵明的桃花源,就猶若孔子的大同世界、
老子的小國寡民,是柳暗花明之後、紛擾亂世之外的一方理想境界。文中的洞
穴是接引漁人自紛亂現實,以迄理想他方的甬道;亦若柳宗元的西山,以此辭
別現實。是故,桃源之入口極小,象徵理想難尋,對照迄至桃源後,那越漸寬
廣的視野(狹口→僅通人→土地平曠)。然而,桃源在文中也不盡然是相對於
現實之外虛構,「晉太元中」、「武陵」、「劉子驥」於史書皆有所載,使全
文虛中帶實,以此撩撥聞者尋覓桃源之想望。
漁人起初能忽逢桃花源,然南陽高士劉子驥卻尋覓未果,此種懸疑式的結
尾,加以虛實交錯,使本文染有幾分寓言色彩。起初漁人本無機心,故能「忽
」逢桃源,作者以「異」字點題,並以「舍」船暗喻進入理想靜地之前,必於
現實之中有所舍離;對照復出洞外之際,處處誌之之機心,故其復得其船,卻
失卻桃源,成為桃源中人所謂之「外人」。若漁人不能復得桃源,肇因於其機
心城府,何以南陽高士亦不可得?陶淵明似乎欲藉以暗示了於此風雨亂世,理
想桃源已是可「遇」不可「求」,甚或已全然失落,也未可知。
桃花源與老子小國寡民,鳴琴垂拱頗為相似。於經濟面,桃源內自己自足
,有良田、美池以供魚米,亦有桑、竹以俾衣暖;政治層面,屋舍儼然、黃髮垂
髫,怡然自樂,可見其井然有序。但未提及統治者,頗又自治意味。社會面則
與小國寡民有所異,其阡陌交通,且邀漁人還家,可見人際融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