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陳蒂國文】破解北一女段考作文:「我看群聚效應」範文+批改範本
一九九七年九月六日舉行威爾斯王妃黛安娜的葬禮時,超過三百萬名民眾齊聚倫敦送她最後一程。全球各地,近三十億的觀眾守在電視機前。在她過世後的數週間,上百萬民眾爭相露出哀慟欲絕的表情(即使由時轉瞬即逝),集體表達內心的哀傷,全為了一個素未謀面而今長眠地下的人。
群聚行為長期受到廣泛研究分析,仍難以定下通用的定義。但觀察自己和身邊的模仿者的行為脈絡,我們可以把群聚定義為:一個群體中,許多人非隨機地模仿跟隨,且有的群聚行為與盲從不同,它是改善人類生活、促進演化機會的一種「合理」的策略,我們透過他人決定,來幫助自己從中得到經驗和成長,以做出更好的決定。
群聚之外,也有反群聚者,有些人只改變了我們的生活,甚至改變了歷史。比如蘇格拉底:西元前三九九年,並自命為雅典的批評者。臨死的蘇格拉底雖然遭雅典人唾棄,但他的貢獻改變了人類思想史。如果少了那些無懼風險、特立獨行的人物,現在的世界絕不會是我們熟悉的樣子。反群聚的人選擇不在團體中模仿他人,不是隨機,有時他們轉而成為團體的領導者,而不是追隨者。
從種與否,都不是絕對的好事或壞事。舉例來說,房價上漲時,若我們跟著他人買下房子,就能隨著價格上升而獲利。當人滿為患的足球場倒塌時,若我們跟隨他人,爭先恐後的往外衝,卻可能因而喪命。人類經過演化發展而來的本能、個性,甚至智能,都能解釋我們對模仿和逆向操作的選擇和行為。如今人們處在一個彼此緊密相連的時代,這是一個世紀前的先人都無法想像的世界。一個團體,從哪兒開始,又在哪兒結束?何時該遵從隱藏在團體行為中的資訊,何時又該忽略它們呢?
(改寫自《我們為何從眾,何時又不?:從經濟學、社會心理學、神經科學、演化生物學、行為生態學等角度剖析群聚與反群聚行為》蜜雪兒・貝德利)
請分項回答下列問題:
問題一:依據上文,請指出非盲從的「群聚」與「反群聚」的相異之處,文長限80字以內(至多四行)。(占4分)
問題二:身處在社會團體中,作為新世代的你,請從校園生活、商業模式、社會風潮、網路文化或審美趣味等⋯⋯,舉出一個事例,分析你所觀察到的「群聚現象」,思考它的成因,並提出看法。文長限400字以內(至多19行)。(占21分)
延伸閱讀
1.【110學測國文】國寫作文範文|學測作文題目與範文|是否支持「經驗機器」?
3.【陳蒂國文】思維地圖|糧食危機≠糧食不足?|破解延平中學段考作文!
©著作權為陳蒂國文所有,侵害必究。 若欲轉載,須經同意。
我看群聚效應
陳蒂老師親寫範文
新冠肺炎,讓原本繁忙的天際,變得寂靜;疫情肆虐,讓原先繁榮的街道,變得蕭條。人們彷彿乘坐著時光機,倒退回飛機、輪船尚未發明,那個交通尚未便利的時代。人們走不出國門、也走不出家門,各國紛紛祭出鎖國與禁足的政策;對於傳染病,人們或出於恐懼、或出於禮貌,開始保持距離。
疫情,看似讓人們距離拉遠;但還好有科技,讓人們得以穿越實體距離,變得靠近。不能上班與上課時,有遠端協作,讓人們的資訊與想法得以交流;不能見面接觸時,仍有通訊軟體,讓人們的情感得以交流。被迫消停的商業、金融、社會活動,得以在線上重新啟動。
然而,資訊科技讓人們「可以」靠得更近;距離,讓人們「想要」靠得更近,甚至可能會將親密的人們推得更遠。手機與網路,開啟了一個比現實更簡單親近的同溫層,於是人們不再深情對視、不再抬頭端詳世界。是疫情,藉由取消日常,才讓人們意識到日常的不尋常。
疫情,讓我們看見資訊科技時代中、大數據演算中,那些我們不想看、也不需看,但實際上該睜眼凝視的人事物:我們自己的土地、身邊的家人與朋友,那些我們只道尋常,其實彌足珍貴的日常。
我看群聚效應
陳蒂老師親改學生作文
- 先提出現象,再進一步提出疑問,由具體到抽象統合,不錯;但若能做到以下兩點會更好:
- 事例列舉要有更清楚的寫作意圖,若能與後方提問銜接會更好。
- 提問部分,必須要「總結」上方所列舉現象
例:由「好萊塢」到「網飛」、由「電視」到「自媒體」,我們不僅可以
看到普通人要「出眾」變得特別容易,也看到「群眾」中的每個個
體的自主性越漸走強。若要了解每個在群體中的個人如何字講,可
能必須要「群眾」的成因與內涵,如何隨著不同時代而改變。
第二、三段 揭示了「由大眾到小眾」,以及「出眾變得容易」的過程,主旨清
晰。但能做到以下兩項會更好:
(ㄧ)論述所挑選面向,盡量一致,如此文章主脈絡才會清晰。
若要由資訊傳播媒體出發,須具體點出不同時代有何轉變。
(例如:由電視)
(二)另,「發聲者」與「聽話者」的議論須分論。
第四段 決策部分清楚點出結論:不應從眾,也不該待在同溫層與舒適圈。但若 能把這弔詭講得更清楚會更棒。
例:從眾人由同一扇窗,看到同一片風景;到如今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
窗,所看見的當然是不同的世界與風景,不僅不該從眾,甚而變
得無眾可從。然而,我們除了由自己的窗看自己想要看、須要看
的風景之外,更該打開門,去參與、關懷他人的世界。